淺淺談談:/ 電影與服裝「惡女訂製服」Film and Costume Design-The Dressmaker

關於裁縫的、關於服裝的、關於電影們

她想跟你們聊聊關於服裝裡有一門很重要的學門-電影。

THE DRESSMAKER

「惡女訂製服」

也被譯做「華麗轉身」。

一部以華服為主角回鄉復仇的故事,在此先不談過多的電影理論。裁縫莊想聊聊「服裝」在這部電影裡,所呈現的一種十分有趣的存在!

女主角名為Tilly,是一名從法國學成歸國的Dressmaker(在此先不用服裝設計這個詞)

回到了窮鄉僻壤的家鄉,起初是為照顧裝瘋賣傻的母親,至終實為復仇喜劇,但在電影的最初,她身著華服、手提著精緻的縫紉機,回到黃塵滾滾的山丘之地,展開故事。電影中有好幾幕被Tilly的服裝給美到瞎,著實太過耀眼迷人了!

淺談電影裡頭的服裝心理學::

選這部片與大家分享,主要是這部片將「服裝」作為一個媒介並大力跳躍出來貫穿整個故事線,有別於以往服裝在電影裡頭是通常是一種相較之下較為隱喻性的存在;並且因為「服裝」在這部電影裡頭不只是主角穿得美而已,裡頭配角的服裝各個美到冒泡,這真的是一個十分特別且可愛的設定。從電影裡的小鎮社會,十分精簡的發展出了快速流行理論,是女人們對於那種閃耀奪目的理想追求。話說那種追求也源自服裝理論中的「外觀與自我」;

在50~60年代間另一名學者Goffman ,強調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會為了將自己呈現於他人面前而採取各種策略(Goffman 1959)。換句話說「因就某方面而言,服裝是可以促進個體符合社會角色的-戲服-」(服裝社會心理學,Susan B. Kaiser)

電影裡頭邊進行Tilly連結她幼小時候發生的事嘗試理出事實,Tilly卻也邊努力為鎮上的女人們製作華服。也許看到這有人會覺得,她不該為鎮上的人精製如此多華美的服裝,但在當她使用「服裝」來替這些不懷好意的小鎮人們提升自我價值感時,電影這裡產生很多很多的服裝符號互動理論,也是這部電影裡的黑色幽默,並具備一種揚眉吐氣的華麗報復感呢!

再看看電影裡鎮民們即便超級討厭Tilly,但在她們知道Tilly能滿足她們對於美的需求時,仍是各個到Tilly那排隊報到,十分有趣的是,「服裝」的存在一直都是一種理所當然,尤其人們對於需求理論以及追求美的慾望,卻是如此的沒有骨氣(笑)但在此換句話說 「對於追求美!那是超脫的!」,再者「服裝」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並能成為重塑自我的方式外,她以服裝心理學裡最美的裝飾說,為Trudy製作一套極為美麗禮服,從最一開始的身形研究再到設計輪廓線,以及最後服裝上面充滿了精緻裝飾華麗珠繡,讓Trudy一出場,這套服裝立即躍升成為具備展現自我的華服後,也成功讓大家趨之若鶩,紛紛要求Tilly訂製,在此戲中「服裝」也成為了Tilly的一種社交工具,但善良的她以為這樣能夠與鎮上的人們和平相處,卻在後期人心醜惡的那面讓Tilly感到失望,並且在電影最後讓「服裝」演變為一種武器,來進行報復。

-

從這部電影裡頭,看見「服裝」所具備各種功能,以及「服裝」能代表的許多意義。

是少見使用服裝為一個主載體的電影,有興趣的歡迎找來看,也歡迎留言分享。

圖片出處:

https://m.imdb.com/title/tt2910904/mediaindex

#film #thedressmaker #kateelizabethwinslet

#惡女訂製服 #凱特溫斯蕾 

返回網誌